當我看到這本《MVP製造機》的時候,一開始還以為又是一本《魔球》,在談如何數據化經營一組棒球隊──判斷球員價值、交易球員、組織出CP值最高的球隊。但我錯了。《MVP製造機》要談的事情恰恰相反,這本書在談的是「如何培育球員」。
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,《魔球》是一套以「招募/解雇」為核心信念的營運模式,《MVP製造機》則相信「教育訓練」。這兩套邏輯在人資領域都很重要,通常在組織裡面也都會平衡兼顧,但最終這兩套邏輯仍是互相衝突的。相信招募/解雇比較重要的管理者,遇到表現不好的員工時,會選擇把他解雇掉並用同樣的薪資再換個新人;相信教育訓練比較重要的管理者遇到同樣情況時,則會選擇想辦法輔助其成長。用暴力二分法的角度看來就是,前者相信天賦,後者相信努力。
2000年初,《魔球》帶動了美國大聯盟開始重視量化分析(
quantitative analysis)的風潮,但這些一流球團很快發現,如果只是依靠這些量化分析數字武斷地判定一個球員的優劣,出錯的比例還是太高了。數據是重要的、科學是重要的、理論是重要的,但使用數據、科學、理論的方式不該只有「篩選」一種。例如,2015年,大聯盟啟動Statcast系統,透過數據分析,發現飛球比滾地球對得分的影響更大,因此所有球團的打者都開始發展打飛球的技術。
本書主角包爾的故事,我在此不贅述。但根據書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,大聯盟競爭水準從2000年以來幾乎呈現一路攀升的狀態,這意味著,球員本身的能力確實還是能夠過不斷研究精進而提升,超越了天賦限制。
天賦論跟努力論,這個管理學中百年不變的議題,在大聯盟引進科學管理方式之後意外又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。不管你對管理學有興趣或者對棒球有興趣,我認為你都會對這本書有興趣。
#堡壘文化
#李秉昇
#大聯盟
#魔球